?每到春季,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難免受到沙塵暴等沙塵天氣困擾,近年雖然沙塵暴出現的頻率減少了,但亦有沙塵侵襲。其實,沙塵天氣自古以來就影響著我們,甚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你可曾想過,沙塵暴的活動與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逐鹿中原也有著一定的內在關聯(lián)?
沙塵暴促使游牧民族南下??
沙塵暴等沙塵天氣古已有之,有史書將這種天氣記載為“雨土復地,亦如霧”。而沙塵天氣導致的環(huán)境壓力,也成為塞外戰(zhàn)亂和北方游牧民族內遷頻率增大的重要原因,進而帶來我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
我們以從西晉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266年至公元439年)為例,十六國時期是自秦始皇實現大一統(tǒng)之后,500余年來首次出現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并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情況。誠然,西晉的滅亡和割據局面是多種矛盾交織作用的后果,而除了當時西晉統(tǒng)治集團內部“八王之亂”引得北方游牧民族虎視眈眈,當時這些游牧民族南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還在于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
(地圖:西晉時期全圖)
?
眾所周知,游牧民族天然放牧性質的生產經營方式具有先天的脆弱性,與農耕生產相比,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抗御和恢復能力較低。而自漢魏時期以來,干旱帶來的沙漠變化對我國北方地區(qū)影響逐步加大。?
據《漢書》成帝紀記載,漢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黃霧四塞”。所謂“黃霧四塞”現在看來正是指強風夾帶大量沙塵,導致能見度極低的沙塵暴。?
另據《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蒙古高原因連年旱災,導致“赤地數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太半”。這引起匈奴內亂,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內徙五原,北匈奴則遷往西北,時常騷擾河西地區(qū)。?
匈奴之后,更有鮮卑、羌、氐、羯等紛紛進入中原腹地,歷史步入十六國時期。在這段時期,沙塵暴頻繁“光顧”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權,以公元315年至公元418年這段時期為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103年的時間里暴發(fā)了20次沙塵暴,相當于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而兩晉的155年間,“黃霧四塞”一類異常天氣的記載僅8次,平均每20年一次。
?。ǖ貓D:東晉十六國時期割據局勢)?
?
當然,僅以這一段歷史時期或許并不足以說明問題,但如果我們把時間范圍進一步擴大:
?
如圖可見,沙塵暴顯著活躍的世紀,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高潮時期,例如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公元11到13世紀契丹、女真、蒙古的興起,公元17世紀滿清的興起與入關。因此,在歷史進程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進與沙源地環(huán)境的惡化確實有著一定關系。
沙塵暴從哪兒來,如何應對?
沙塵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環(huán)境和氣象條件相結合的產物。目前我國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邊緣,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qū),陜、蒙、晉、寧西北長城沿線的沙地、沙荒地旱作農業(yè)區(qū),以及內蒙古中東部的沙地。
我國81%的沙塵天氣發(fā)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國春季北方地區(qū)多風,在質地輕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當風速超過起沙風速時,便容易引發(fā)沙塵暴。
?
有專家指出,沙塵暴是起源于沙漠地區(qū)的一種自然現象,只要地球上仍然有沙漠存在,就一定會有沙塵暴的發(fā)生。?
雖然沙塵暴幾乎不可能被根治,但隨著長期以來我國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大力開展,加之近年來氣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國的沙塵天氣尤其是沙塵暴發(fā)生頻率已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責任編輯: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