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不說明全部問題 氣象上反映熱的指標很多
氣溫不說明全部問題,氣象上反映熱的指標很多,用“炎熱指數(shù)”、“人體舒適度指數(shù)”等更能說明問題。“炎熱指數(shù)”主要考慮氣溫和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適狀況的綜合影響,而“人體舒適度指數(shù)”更是加上了風速的影響因素。
解疑釋惑
疑惑: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么?
解釋:
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濕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很多因素影響體感溫度。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因為體感溫度受四項因素的影響:一是氣溫,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濕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濕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fā)掉而比較干爽;三是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fā)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干爽;四是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是如此,假如說站在地表比較熱的地方,熱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難受,假如地表是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濕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夏季外出時,不少朋友感覺到地面溫度較高,超過了天氣預報的氣溫,甚至有“燙腳”的感覺。是因為隨著高度的降低,溫度呈迅速升高趨勢,加上地面物質(zhì)(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地面溫度比天氣預報中的1.5米高處的氣溫高出10~20℃是正常情況。例如,有專家做過夏季中緯度草原地區(qū)不同高度上6天平均溫度日變化,結(jié)果為:凌晨(4~6時),地表0.1米、2米、100米、400米5個溫度數(shù)值的差別不大,地面與400米處的差別最大為5℃;但到中午和午后(12~14時),地面與兩米處的溫度差竟超過10℃。
技術貼:
體感溫度有如下幾個氣象要素組成(引自吳兌 鄧雪嬌編著的《環(huán)境氣象學與特種氣象預報》)
其中輻射的影響影響更為復雜,其影響還與衣服的顏色、云量的多少有關,有人總結(jié)出了輻射作用對體感溫度的修正關系式(經(jīng)驗關系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為外衣吸熱能力,白色外衣約為20%,雜色外衣約為60%,黑色外衣約為90%;Mc為云量系數(shù),晴天為0.0,少云為0.3,多云為0.7,陰天為1.0;Ia為輻射增溫系數(shù)表。